為什麼總是膝蓋痛?50歲後應該要做的膝蓋保養一次看!

50歲後為什麼膝蓋特別痛?

軟骨退化是主因

馬偕醫院骨科林宗諭醫師指出,大約在40-50歲開始,身體合成膠原蛋白和葡萄糖胺的速度會趕不上消耗,導致關節軟骨逐漸磨損。軟骨是膝關節的「避震器」,一旦磨損就容易引發疼痛。

台灣統計數據顯示,60歲以上人口中,幾乎每兩人就有一人患有退化性關節炎,這也是膝蓋痛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長年累積的關節使用

想想看,膝關節每天承受多少次彎曲、伸直的動作?從年輕到中年,這個次數累積起來相當驚人。長春藤預防醫學中心提醒,過度使用膝蓋會加速軟骨磨損,長期下來就可能發展成退化性關節炎。

體重增加的壓力

現代人營養充足,體重普遍增加,這對膝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。研究顯示,每增加1公斤體重,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會增加4公斤!尤其是「梨型肥胖」的人,臀圍寬廣容易導致大腿四頭肌作用力方向偏差,更容易加速膝蓋關節磨損。

肌肉力量減弱

隨著年齡增長,肌肉量自然減少。缺乏運動習慣的人,肌肉力量更是明顯不足。強壯的肌肉能穩定關節、分散壓力,肌肉弱則關節承受的壓力就會增加。

關節潤滑液減少

葡萄糖胺是關節液的主要成分,隨著年齡增長,其合成速度減緩,導致關節「缺油」,增加摩擦和疼痛感。

中高齡族群如何有效保養膝蓋?

中高齡族群如何有效保養膝蓋?

1. 選對運動,強化膝關節

不是所有運動都適合中高齡族群,選擇低衝擊運動才能保護膝蓋:

  • 游泳:水中運動減輕關節負擔,全身肌肉都能得到鍛鍊
  • 快走:比跑步溫和,能增強心肺功能又不傷膝蓋
  • 騎腳踏車:活動關節又不需承受全身重量
  • 太極拳、瑜珈:增強平衡感和肌力,動作緩慢不傷關節

菁英診所復健科陳相宏醫師特別推薦「直抬腿運動」強化大腿前側肌肉:坐在椅子上,把其中一隻腳抬起、完全伸直,腳尖向上,維持約10秒後換腳,每天做三次,能大幅增加膝蓋周圍支撐力。

2. 控制體重是關鍵

減重可能是保護膝蓋最有效的方法。有醫師表示,「減重5公斤,關節可多用10年」!控制體重不僅能減輕膝關節負擔,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,一舉數得。

3. 日常生活中的膝蓋保護

  • 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,久坐時每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
  • 少做深蹲動作,膝蓋彎曲超過60度容易磨損軟骨
  • 避免盤腿坐、跪坐,這些姿勢會增加膝關節壓力
  • 別翹二郎腿,若習慣翹腳也要左右交換
  • 穿著合適的鞋,避免高跟鞋,選擇有緩衝功能的鞋底
  • 注意膝蓋保暖,特別是冬天或冷氣房中

4. 補充關節所需營養素

隨著年齡增長,身體合成關節所需物質的能力下降,可考慮從飲食或保健品補充:

  • 膠原蛋白:軟骨的主要成分,食物來源包括豬耳、蹄筋、雞爪等,也可選擇UC-II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補充品
  • 葡萄糖胺:關節液主要成分,有助膝蓋潤滑,選購時注意「硫酸鹽」葡萄糖胺效果較佳
  • 軟骨素:幫助軟骨保持彈性和潤滑,常與葡萄糖胺一起使用
  • Omega-3脂肪酸:有助關節止痛、減少發炎,深海魚是最佳來源
  • 維生素D和鈣質:維持骨骼健康,減少骨質疏鬆風險
  • 薑黃素:具抗發炎特性,對緩解關節疼痛有幫助

5. 善用輔助工具

  • 運動或做家務時可穿戴護膝增加保護
  • 關節不適時可使用手杖、登山杖分擔膝蓋負重
  • 熱敷可緩解不適感,促進血液循環
中老年族群如何保養膝蓋?

膝蓋保養從現在開始

雖然關節退化是自然現象,但透過正確保養,完全可以減緩這個過程,維持良好活動力。啟新健康世界提醒,關節保養應該從30歲就開始注意,特別是高危險族群更要提早做好準備。

如果膝蓋疼痛持續超過兩週,或出現明顯腫脹、活動受限等症狀,建議及早就醫。別讓膝蓋痛成為限制你生活的絆腳石,從今天開始實踐以上保養方法,讓你的膝蓋更健康,活動更自在!

(本文參考多位骨科專家意見與相關醫學資料彙整而成,若有個人特殊狀況,建議諮詢專業醫師獲取個人化建議。)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