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是否曾困惑,同樣的營養成分,為什麼會有錠劑、膠囊、粉劑等這麼多種形式?這些不同劑型真的會影響吸收效果嗎?
答案是肯定的。
保健食品的「劑型」在營養補充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因為它不僅影響有效成分被身體吸收的速度與多寡,也需考量個人的食用習慣與偏好。
為什麼保健食品的「劑型」很重要?
保健食品的劑型之所以重要,主要有兩大原因:
- 影響吸收率的關鍵:不同劑型會影響有效成分在體內釋放和吸收的效率,這與「生物利用率(Bioavailability)」的概念密切相關,保健食品中的營養素需要經過消化、吸收、代謝等過程才能發揮作用。 錠劑需要先崩解,而液體則能被快速吸收,這就是劑型對吸收率的影響。
- 個人化需求考量:保健食品需要符合個人的食用習慣、體質需求與吸收機制。許多人對吞嚥膠囊和錠劑有困難,不只是老人和小孩,連成人也可能感到壓力。 因此,產品是否好入口、味道是否能接受,成為能否長期持續使用的關鍵。

常見保健食品劑型解析:特色、吸收率與優缺點比較
市面上常見的保健食品劑型多樣,每種都有其獨特的特色、吸收率表現和優缺點。
錠劑(Tablets):最常見也最方便的選擇
錠劑是經高溫高壓壓製成型的固體形式,質地堅硬,是市面上最普遍的保健食品劑型。
- 優點:成本較低、穩定性高、保存時間長、方便攜帶、劑量精準。透過特殊膜衣處理,還能控制營養素在體內的釋放速度。
- 吸收率與缺點:錠劑需要先經過崩解和溶解過程才能被身體吸收,因此吸收速度相對較慢。 此外,製程中需要添加較多賦形劑(如黏著劑、崩散劑),對於在意化學添加物的消費者可能需要留意。錠劑的體積有時較大,對吞嚥困難者不夠友善。
膠囊(Capsules):成分單純、減少不適感
膠囊是將粉末或液體內容物包覆在明膠或植物膠外殼中。
- 優點:成分相對單純、好吞嚥、能有效隔絕內容物的氣味(例如魚油的腥味),並且不易氧化,有助於保護成分的活性。 此外,膠囊也可製成控釋或腸溶型,保護營養素不被胃酸破壞。
- 吸收率與缺點:膠囊成本通常較高,且對溫度和濕度敏感。 傳統膠囊殼多為動物性明膠,素食者需特別確認。膠囊仍需經過溶解過程,吸收速度比粉劑和液態慢。
粉劑(Powders):吸收速度最快,但保存不易
粉劑通常直接沖泡或口服,不需經過額外加工。
- 優點:吸收速度最快,因為無需崩解過程,能快速釋放營養素。沒有容量限制,適合有效劑量較高的保健食品(如膠原蛋白、益生菌、蛋白粉),且製程相對單純,有利於成分活性的保存。
- 吸收率與缺點:粉劑容易受潮,攜帶不便,開封後若未妥善保存,活性可能流失。此外,某些原料的特殊氣味可能不佳,需要添加調味劑或香料來改善口感。
其他特殊劑型:液體、果凍與軟糖
- 液體(Liquids):吸收速度最快,因為完全不需消化過程,直接被身體吸收,適合追求快速補充的族群。但保存期限短,且可能添加糖分、香料來提升口感。
- 果凍/軟糖(Jellies/Gummies):口感佳、接受度高,適合不愛吃藥或吞嚥困難的兒童與長者。但通常含糖量高,且在台灣,軟糖類產品在外包裝上被法規限制不得宣稱含有營養素。

如何根據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劑型?
選擇保健食品時,並沒有所謂「最好」的劑型,只有「最適合」自己的。以下是幾個選擇時的考量因素:
1. 根據成分特性
不同營養成分適合不同劑型:
- 脂溶性營養素(如魚油、Q10、維生素A、D、E、K)通常適合軟膠囊,因為油脂能幫助吸收。
- 益生菌或易被胃酸破壞的成分,則適合膠囊來保護其活性。
- 有效劑量較大的原料(如膠原蛋白、膳食纖維),則更適合粉劑,避免一次吞服多顆。
2. 根據吸收效率需求
若你追求快速吸收,液態劑型是所有劑型中吸收力最佳的形式,其次是粉劑。這類產品適合在需要立即補充營養時使用。
3. 根據個人習慣與偏好
- 吞嚥能力:若有吞嚥困難,可考慮滴劑、液態、果凍、軟糖或嚼錠。
- 攜帶便利性:錠劑、膠囊因體積小且穩定性高,最方便攜帶。粉劑也常以小包裝設計,方便隨身攜帶。
- 口感:對味道敏感的人,膠囊可以有效隔絕內容物氣味。若想享受美味,果凍、軟糖則能滿足口腹之慾。

在選擇保健食品時,除了仔細閱讀成分標示外,最重要的是根據自身需求和身體狀況,諮詢專業的醫師、藥師或營養師。
透過專業的指導,可以確保所選的保健食品不僅安全有效,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保健效益。